早产儿概念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孩子,那么其实对于早产儿定义的话,还有更加细化的划分:超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28周以下的早产儿,早期早产儿是28-32周的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是指32-34周的早产儿,晚期早产儿是指34-36周的早产儿。
早产儿特点
1、头颅较大
头颅相对更大,与身体的比例为1:3,囟门宽大,颅骨较软,头发呈绒毛状,指甲软,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呼吸系统不成熟
因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常不稳定,部分可出现呼吸暂停和青紫。有些早产婴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少,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和缺氧,称为肺透明膜病,这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3、消化吸取能力弱
吸力和吞咽反射均差,胃容量小,易发生呛咳和溢乳。消化和吸取能力弱,易发生呕吐,腹泻和腹胀。肝脏功能不成熟,生理性黄疸较重且持续时间长。肝脏储存维生素K少,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易发生出血。此外,其他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糖原等,早产儿体内存量均不足,容易发生贫血,佝偻病,低血糖等。
4、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
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肌肉活动少,自身产热少,更容易散热。因此常因为周围环境冰冷而导致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5、神经反射差
各种神经反射差,常处于睡眠状态。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还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应格外引起重视。
6、免疫功能差
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足月儿更差,对细菌和病毒的杀伤和清除能力不足,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较少。由于对感染的抵抗力弱,容易引起败血症,其死亡率亦较高。
早产儿家庭护理应注意7点:
1、预防感染:宝宝的房间应避免过多的人员走动,尽量不带宝宝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宝宝的生活用品应清洁,宝宝的房间早晚各通风15分钟,必要时每周用食醋熏蒸房间一次。
2、保暖:宝宝房间的室温冬天宜维持在26~28℃,夏天宜维持在22-24℃,体重小于2000克的宝宝在冰冷季节不宜洗澡,可适当擦澡。
3、喂养:早产儿出院后首选母乳喂养,无母乳,选择合适早产儿奶粉,奶头孔大小适宜,严格按奶粉说明配制。奶瓶、奶嘴每次都要清洁消毒。如宝宝吃奶好,每天每次可给宝宝增加奶量5-10毫升,自生后2周开始到2岁期间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钙剂、鱼肝油。
4、抚摸:早产儿出生后生活能力低,抵抗力差,加上宫外环境突变,往往不易适应,更渴望被人抚摸或紧紧拥抱。临床儿科医生表示,母亲的体温比暖箱要好得多,早产儿在母亲的怀中体温会逐渐升高,如果早产儿不舒服或生病时,母亲或医护人员及时抚摸会使哭叫的孩子平静下来,非常有利于疾病康复。
5、运动:儿保专家认为,早产儿越动越聪明。宝宝问世后,洗温水澡可视为人生的第一堂运动课,有条件让小宝宝游泳也是一种较好的运动方式。
6、留心观察:由于早产儿是在机体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身体机能有可能受到一些影响,因而如发现“与平常的样子不同”,就应该及时留意以免延误病情。
7、注重体格检查:早产宝宝出院后,妈妈要定期带他到儿童保健机构进行体格、营养等检查,出院后6 月龄以内每月1次,6~12月龄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以便及时发现在养育中的不足,促进宝宝的健康发展。定期给婴儿测量体重,观察婴儿体重增长情况来判断奶量是否充足。一般应每月或两个月给婴儿称体重一次,一个健康的婴儿每月应增加体重500克~1000克。若婴儿体重增长不足,可能是吃的奶量不够或生病,应仔细寻找原因,必要时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