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体位干预
俯卧位能有效防治AOP的发生:
俯卧位时早产儿胸廓运动的协调性增加,肺的通气分布较仰卧位更趋 均衡,使动脉氧合得到改善有关;
俯卧位能促进胃排空,减少腹胀和胃食管反流有关。
普通俯卧位
通过改善肺通气而非对呼吸中枢产生影响来缓解呼吸暂停。
头部抬高 15°俯卧位
研究发现,头部抬高 15°俯卧位比普通俯卧位对呼吸暂停的防治效果更佳。但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护士发现头部抬高 15°卧位容易使患儿滑向床尾,反而对患儿造成不利影响,如影响肺扩张,造成颈屈曲或呼吸道梗阻等。
三阶梯姿势俯卧位
胸腔抬高倾斜约 15°,保持头部和腹部水平,能将患儿较好地固定于床单位,并且显著减少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
二、感觉刺激
触觉刺激
对脑干产生非特异性兴奋,从而引发呼吸有关。呼吸暂停发作时,临床上常通过拍背、弹足底等人工刺激来缓解,但是该方法存在需要专人守护、对患儿刺激较大等缺点。为克服人工刺激的缺陷,Pichardo等5利用种触觉刺激仪器防治 AOP,该仪器能持续监测患儿的呼吸,在AOP发生时能主动刺激患儿,中断AOP。
嗅觉刺激
有学者发现,新生儿的呼吸频率随着气味的变化而变化,愉悦的气味可以兴奋嗅神经,增加呼吸动力,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
三、呼吸支撑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通过鼻罩或面罩输送持续的空气氧气混合气体,在气道上产生正压,从而防止上气道及肺泡塌陷,NCPAP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和降低心动过缓的发生。
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IPPV)
在广泛应用的NCPAP的基础上给予间歇正压的一种呼吸支撑模式,可以看成是NCPAP的增强。
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①增加功能残气量。
②增加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
③提高平均气道压力,支撑肺泡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