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数年,遇到过不少病人在大家面前哭泣的,有悲伤的,有喜悦的,有痛苦的,有绝望的,但有这么几个人,他们的眼泪让我至今难忘。
伤痛之泪
李阿姨,大家科的老病号。每次来住院都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在走廊都能听到她的笑声。一进护士办公室必定会听到她爽朗的笑声:“不好意思,各位,我又来麻烦大家了。”收病号是一件不那么愉快的事,可是大家都很喜欢这位有着阳光笑容的阿姨。每次她来,大家只要不忙,都会和她聊上几句。和她同住一间病房的病人,即使是不爱说话的,也会在她的带动下,多说几句。进到她的房间,就会见到她和病友、家属在热切地聊天,不知情的还以为她是来探望病人的。有一回,碰到一个病人血管不那么好打,连打了两针都没打上,护士有点不安,病人脸色也有些难看,家属在一旁不满地指责:“怎么又没打上啊。”李阿姨笑吟吟说道:“大妹子,生什么气啊,人家年轻小姑娘都被你吓着了。你看你的血管,跟你人一样那么苗条清秀,人家打不上也很正常嘛。”一席话,病人脸上阴霾一扫而光,护士也松了一口气,终于给她打上。但是让大家不能理解的是,李阿姨每次住院都是一个人来。有一次,她在家中打了胰岛素,因为没有及时进食,低血糖晕倒了,送她入院的还是邻居。住院这么多次,我只见过她儿子来过一次,而且还是匆匆忙忙的,放下一些水果就走了。因为病情需要,主管医生需要联系她儿子,李阿姨却拦住医生不让他打电话,一边还说,儿子工作忙,不要打扰他工作。医生也有些愠怒,工作再忙,能比自己妈妈重要吗?李阿姨脸色一下子暗了下来,最后说了一句,有什么事你和我说就行了,不要找他。后来,在来看望她的人中,大家陆续了解到了一些情况,由于李阿姨的病情,阿姨的媳妇一直觉得她是个累赘,不愿意和她一块生活,也不允许她儿子来看她。每次李阿姨儿子来看她一次,媳妇都要和他大吵大闹一次。久而久之,李阿姨心灰意冷,不愿意叨扰儿子,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一次,夜里查房,我看到李阿姨房间里还亮着微弱的光。于是我推开门进去看,看到李阿姨正拿着手机看着,手机上赫然是她儿子的照片,伴随着她的,还有低低的啜泣声。
喜悦之泪
病房里收治过一个卵巢癌晚期的重病人,在当地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她们家里人商量后,决定转到6163银河com进行治疗。这个病人入院的时候情况非常不容乐观,她们一家人都是普通职工,家里环境不好,为了治这个病,家里人已经是把能借的钱都借了。病人进来后,主任马上组织护士长和主管医师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拟定详尽的治疗方案及护理计划,一旦治疗过程中发现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为了尽可能节约每一分钱费用,每一个诊疗方案大家都会进行几番研究,力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疗效。由于患者极度消瘦,每两小时的翻身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情,但是大家却不厌其烦的为病人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可以说,当时她简直成了大家科的“国宝”,所有人都在尽心尽力为这个病人服务。好在病人及家属也很配合大家的工作,无论医生对家属说什么,家属都惟命是从,唯恐做错任何一件事。由于病人低蛋白血症,需要用白蛋白。白蛋白比较贵,一瓶也要数百元,但家属二话不说,就同意使用。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病人病情开始慢慢恢复,已经能能下床活动,身体的各项指标已经趋于正常。家属激动得几次到科室来连声道谢。出院那天,她儿子来到大家科室,对着大家每个人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当时大家都清晰地看到,他眼里的泪花。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见惯了生离死别,人情冷暖,有时候大家会很麻木,如外界所言,大家变得很冷淡无情。但更多的时候,面对病人大家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作为一名医护工编辑,大家可以尽全力去医治病人身上的伤痛,可面对病人内心的伤痛大家却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尽管大家都学过《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家可以滔滔不绝病人现在的心理状况如何如何,可以有条不紊地讲述安抚病人十几种的方法,可是大家不是上帝,大家无法真正愈合病人内心伤痕。而大家能做的,唯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履行好“维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使命,提升自己与死神搏斗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这个白衣天使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