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季节变化,甲流高发,再加上南京市儿童医院徐宝宝事件的影响,近期分院门急诊量尤其是儿科持续增长,门诊量最高已到2750人次,夜间急诊最高到320人次,周日急诊也近2000,相当以往正常工作日的门诊量,儿科病人剧增,大大超出了分院的承受能力。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患者就诊高峰,分院上下齐心协力应对病人高峰。
分院领导发现门急诊病人持续增长的情况后,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商量对策,要求门诊部、医务科、儿科等相关科室积极想办法应对。分院领导多次带领职能部门到现场察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手机24小时开机,作好随时调度指挥准备。
儿科医护人员在胡毓华主任的带领下,克服人手紧缺的困难,想方设法增加门急诊医生。白天病房查完房后,高峰时刻只留一位医生值班,其余都到门诊帮忙,患者多的时候,儿科最多有9位医生同时开诊。夜间急诊原来只有一位医生,现增加到4-5名。胡毓华主任因连日劳累患了心肌炎仍坚持上门诊。周国平、吴升华、唐云章、吴元俊、朱亮华等,所有医生都是随叫随到,任劳任怨,服从科室安排,邵小松上夜班,发生纠纷受了委屈仍正常上班,门诊医生拖班也是常事,有的12点下班一直看病到下午2:30才走,正常吃饭时间也得不到保证。陆超、陈筱青医生自已的孩子生病发烧却不能得到身为儿科医生的家长照看,而他们为了更多的患病儿童,坚持到医院上班。有一天陆超医生上午门诊,尽管中午12点就可以下班,家里因为孩子生病,电话催促早点回家,他又看了8位病人后才赶回家。儿科医生除了生病,每个人每周都是上7天班,不休息一天,有的甚至一周上7天半的班。晚上夜班的同志虽然9点下班,都忙到10点、11点,第二天早上8点又赶回医院正常上班,非常劳累。儿科还抽调本部的老专家来增援分院,七十多岁的儿科老主任还到分院上专家门诊。
儿科门诊的导医护士配合医生看病,积极做好分诊、维持秩序工作。董春梅、黄晶晶每天早来迟走,张瑶瑶尽管刚参加工作不久,主动拖班,维持秩序,经常到晚上11点左右才离开医院。周芸、夏菁生病仍坚持上班。
输液室最近工作量相当大,仅儿童输液就比平时多了一倍,加上成人,一天输液有700多人次,与本部相当,河西70%左右的输液都是儿童,儿童好动,血管细,家长要求高,穿刺难度大,最近儿科高热惊厥患儿多,抢救任务比平时重,再加上最近搬家装修,工作压力相当大。有一位新工作的同志,下班后蹲在地上好一会,洗手换衣服时都哭了,说累的吃不消。有些护士下班后脚肿的鞋也穿不上。但大家都克服困难帮助科室分但任务。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制,晚上安排专人加强,王娟护士长经常拖班,有时晚上10点多下班后,走路都有点摇摇晃晃。时晓荣患子宫肌瘤须做手术,一直坚持上班上到手术前一天。陈丽洪生产后来上班不久,没有哺乳时间,自已排空后继续上班,李幸怀孕四个月,也坚持正常上班。
与门急诊量节节攀升相对应,挂号收费、药房等部门工作压力也在加大,都是超负荷工作。他们根据病人就诊情况,克服人手少的困难排加强班,增开窗口,缓解病人排长队。挂号收费、药房把4号窗口设为机动窗口,随时准备分流排长队,挂号收费保证晚间9点前开三个窗口,9点到10:30开两个窗口;药房在保证晚间10:30之前有两人在岗。药房80%同志最近都先后患感冒,赵迎宾经常晚上回家吃过晚饭又来医院帮忙,蒋桂平、王小兵患感冒仍坚持上班。
行政职能部门也积极行动,为临床服务。门诊部与医务科、儿科一起商量对策,出公告劝慰患儿家属,分流病人;门诊部负责同志随叫随到,有时处理纠纷到深夜,第二天8点又准时上班;职能部门增排夜间加强班,服务临床一线,到儿科急诊、输液室等病人较多的地方维持秩序,分流病人,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总务、膳食等后勤部门认真做好保障工作,晚间及时为门急诊吃不上饭的同志送来热稀饭和餐点等。
在分院同志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大家克服困难,认真实行医院规章制度,尽管病人很多,做到不乱阵脚,忙而不乱,确保医疗安全。
朱小刚